手机版

谥号、庙号、年号知识详细罗列

谥号

谥号是古代帝王、诸侯、高官大臣等死后,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,用以褒贬善恶,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。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:

  1. 表扬性的:如文、武、昭、宣、成、平、明、桓、献、康、穆等。
  2. 批判性的:如灵、厉、炀等。
  3. 表同情的:如哀、怀、愍等。

庙号

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,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一个名号,如高宗、太宗等。从汉代起,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因为太长,不便称呼,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,如唐太宗、宋太祖。到了明清两代采用年号来称呼。庙号以“祖”为最尊,“宗”次之。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“祖”,第二代以后的多称“宗”。

年号

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。如唐太宗李世民以“贞观”为年号。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所定的“建元”,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“宣统”。年号的作用,一是记载帝王的在位之年,二是表示初登帝位,如汉昭帝的“始元”;三是表示祈求福寿,如武则天身体不适,将年号改为“万岁登封”;四是表示吉祥,如汉武帝见到亮星改年号为“元光”;五是表示重大时事,如汉武帝首次登封泰山,改年号为“元封”。

谥号、庙号、年号之间的区别

  1. 谥号:用于评价帝王将相生前的功过得失,一般一两个字,唐朝以前谥号基本都是一两个字,史学界一般按照“朝代名+谥号+帝”的格式来称呼死去的皇帝。
  2. 庙号:专用于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,起源于商朝。西周时期并未沿用,秦始皇后来把庙号和谥号一块给废除了。庙号是君王独有的称号,一般以“祖”或“宗”结尾,有开拓之功的皇帝一般称“祖”,有守成之德则一般称“宗”,庙号大部分也只有一两个字,因此,史学界也会按照“朝代名+庙号+祖或宗”的格式来称呼死去的皇帝。
  3. 年号:是纪年的名称,也是帝王用的,如“贞观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。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(一世一元),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。

各朝各代主要开国皇帝、有影响力的皇帝的谥号、庙号、年号

秦朝

  • 秦始皇嬴政:无谥号,无庙号。

汉朝(西汉)

  • 汉高帝刘邦:庙号太祖,谥号高皇帝。
  • 汉文帝刘恒:庙号太宗,谥号孝文皇帝。
  • 汉武帝刘彻:庙号世宗,谥号孝武皇帝。

汉朝(东汉)

  • 汉光武帝刘秀:庙号世祖,谥号光武皇帝。

唐朝

  • 唐高祖李渊:庙号高祖,谥号神尧皇帝。
  • 唐太宗李世民:庙号太宗,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,年号贞观。

宋朝

  • 宋太祖赵匡胤:庙号太祖,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,年号建隆。

元朝

  • 元太祖铁木真(成吉思汗):庙号太祖,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。

明朝

  • 明太祖朱元璋:庙号太祖,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,年号洪武。

清朝

  • 清太祖努尔哈赤:庙号太祖,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。
  • 清圣祖玄烨(康熙帝):庙号圣祖,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,年号康熙。

以上是各朝各代主要开国皇帝、有影响力的皇帝的谥号、庙号、年号的详细罗列。